你好,这里是科技前哨,继续跟你分享新兴科技企业有关的新鲜见闻。去年Oculus、Pico等VR头显销量火爆,让不少人都体验了探索虚拟世界的感觉,只是这段旅程中各种互动都只能通过手柄完成,不少用户都希望能够更真实的触摸到虚拟世界。
其实相关研发早就已经开始,在VR领域被称为触觉技术,大量研究者都认为这是优化虚拟世界交互体验的关键要素,已经推出了弯曲传感器、磁传感器等多种成熟的VR手套解决方案。
VR触觉技术将如何演化?这个项技术的市场潜力有多大?科技前哨今天与你一起深度分析。
1.VR手套的技术原理
VR手套两大功能是手势追踪和触感反馈,可以简单理解为用户与虚拟世界交互时的主动行为和被动反馈。
我们先从手势追踪讲起,手势追踪 (hand tracking) 通过测量用户的手部姿势和动作,实时转化到虚拟世界中。
大部分VR手套,例如Hi5、Rokoko、Senso Glove DK3等采用的是惯性测量单元—IMU传感器,通过测量三轴加速度、三轴角速度及三轴地磁分量估算手的位置和动作。但由于它自身的漂移会造成误差积累,加上它易受磁场畸变的影响,IMU传感器难以保证长期的精准手势追踪。此外,IMU传感器不能弯曲,且放在手指上相对笨重,大大限制了手的灵活度。
为了追求更高的精准度和敏捷性,不少开发VR手套的企业也尝试结合了其他灵活度较强的传感器。比如,Manus和Rapael在IMU的基础上加用了放置在手指关节部位的弯曲传感器 (bend sensors) ,通过手指弯曲和延展所产生的电信号测量关节角度的变化。StretchSense则采用了拉伸传感器 (stretch sensors) ,通过将一种电容性橡皮筋的伸缩所产生的电阻信号与机器学习结合,测别手指活动。
不少企业也在探索基于磁性传感器 (magnetic sensors) 的VR手套。比如,Manus在今年的GDC大会上新推出了基于量子磁性追踪技术的Quantum Metagloves,其手指追踪精度已远超于之前的产品。
弯曲传感器、拉伸传感器、IMU、磁性传感器在精确度、响应时间、使用寿命、成本和对VR手套的穿戴难易度的影响的维度上各有不同
2.触感反馈的研发进度
除了手势追踪外,VR手套的另一个功能是触感反馈 (haptic feedback) 。触感反馈分为动觉反馈 (kinesthetic feedback) 和触觉反馈 (tactile feedback)。前者涉及肌肉和肌腱对力量(重量、惯性、阻力等)的感受,后者则涉及皮肤对触感(形状、质感、平滑度等)的辨识。
目前VR手套的研发已达到可让穿戴者感受到真实的手部触感,包括感受虚拟物体的硬度、重量、甚至细微纹理。比如,SenseGlove Nova的VR手套就有强制反馈和震动反馈的功能,可以模仿例如点击按钮、撞击物体时的触感。
同时,Meta也在研发一款根据买家手型定制的触觉手套,但目前这款手套是用半自动化工艺制造的,需要人工完成组装。Meta表示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通过全自动化制造技术来实现触觉手套的大规模现量产。
3.VR手套的技术难题
了解了VR手套的技术原理,相信你已经明白这个领域还比较早期,VR手套的手势追踪技术开发难度和成本高,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
VR手套所需部件成本通常较高。除了较为成熟的IMU传感器,其他的传感器零件产量都很少,价格昂贵。 -
VR手套技术方案未定型。人类手指有很高的“自由度” (Degree of Freedom 或 DoF) ,每个人的手掌形状都不一样,VR手套要用什么样的传感器、设计成什么样子都还没有定论。 -
最后,技术变革还在继续,前面也介绍过弯曲传感器、磁传感器谁更合适,还处在一个产业竞争的状态。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