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心 丁腈手套生产线 新闻中心

940GB数据到手!祝融号火星车要“冬眠”了

分类:工业 804 0
据官方数据,截至2022年5月5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在轨运行651天,距离地球2.4亿千米,“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347个火星日,累计行驶1921米。两器累计获取约940GB原始科学数据,运行正常

环火期间,“天问一号”携带的7台载荷全部开机,持续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当前,“祝融号”火星车所在区域已进入冬季,与我们地球相似,太阳光照高度角下降、光照时长缩短。

根据测量,火星车当地正午最高温度已降至-20℃,夜间环境温度低至-100℃以下。此外,由于存在沙尘天气,致使光照强度进一步减弱,影响火星车太阳翼电池阵的发电能力。近期,工程团队采取转动太阳翼调整光照角度、减少每天工作项目和时长,实现能源平衡。

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接近,一个火星日只比地球长约40分钟,同时火星的自转轴倾角为25.19°,与地球也非常接近,因此火星也和地球一样,存在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火星的公转周期约是687天,即1个火星年相当于1.9个地球年,这意味着火星每个季节的平均持续时间约是地球上的2倍。

未来两个月,太阳直射点还将继续向火星南部移动,大约在7月中下旬到达南回归线附近,届时火星北半球将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为了安全度过火星寒冬、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祝融号”火星车设计了自主休眠等工作模式,在能源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进入休眠模式,等到环境条件逐渐转好后,再恢复正常工作模式。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实现火星着陆,在巡视探测期间,“祝融号”火星车按照“七日一周期,一日一规划,每日有探测”的高效探测模式运行。

◼ 导航地形相机获取沿途地形地貌数据,支持火星车路径规划和探测目标选择,并用于开展形貌特征与地质构造研究;

◼ 次表层探测雷达获取地表以下分层结构数据,用于浅表层结构分析,探寻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冰;

◼ 气象测量仪获取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用于开展大气物理特征的研究;

◼ 表面磁场探测仪获取局部磁场数据,与环绕器磁强计配合,探索火星磁场演变过程;

◼ 表面成分探测仪、多光谱相机获取特定岩石、土壤等典型目标的光谱数据,用于元素和矿物组成等分析研究。

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表面成分探测仪、次表层探测雷达、气象测量仪,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甚低频模式)、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等7台科学载荷获取的数据已经完成相关处理和质量验证工作,并形成标准的数据产品,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网日前已面向国内科学研究团队开放数据申请,后续将以月为周期组发布科学数据。
祝融号火星车在外观设计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创新性,表现在:
◼ 外形独特,中国火星车采用仿生“蝴蝶”的设计,“身体”呈金色,“翅膀”为深蓝色,具有更加鲜明的外观认同性;

◼ 外观复杂,车体上方配置可展收的太阳翼、体装电池阵、集热窗,下方布置车轮,前方布置桅杆,后方布置定向天线,收拢时紧凑,展开时舒展;

◼ 舱体式的结构方案,电子学设备布置在舱内,科学探测和通信类设备在舱外;

◼ 在火星车外表面的显著位置安装国旗。

从整体来看,“祝融号”在收拢状态下,下方上圆,圆代表通天,方代表达地,契合五大有效载荷的任务使命;舱体为长方形,顶板为近八边形,是中国人“四平八稳”美好祈愿的体现;在展开状态下,呈现“蝴蝶”的外形,源于对中国风筝的借鉴,而“蝴蝶”风筝又是众多风筝外形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除此之外,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车轮花纹中浮雕的“中”字和桅杆云台上的“火”字。一方面,车轮驶过后轮痕上留下清晰的“中”字,不仅将“中”字永久地刻在火星表面,还可以通过相邻两个“中”字的距离和位置的测量,测定火星车移动滑移率等关键参数。
另一方面,在桅杆云台中部篆刻(九叠篆)红色的“火”字,不仅调和了桅杆云台单调的颜色,还表达了对火星车能安全度过每一个火星夜晚的祝福和期待,也是对中国古老篆刻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要进行火星探索,火星是与地球邻近且环境最为相似,是人类走出地月系统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同时,火星的探索信息比较丰富,也加大了我们对火星生命探测的热潮,如果我国能够找到火星生命存在的证据,那又是人类史上的一大突破。
据官方说法,祝融(首辆火星车的名字)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火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驱散黑暗、带来温暖。火也将照亮鸿蒙,指引人类不断探索浩瀚星空,引领人类追逐光明。祝融驭火,承载着华夏儿女星辰大海的期望,将梦想化作了现实。期待祝融号带来更多的好消息!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